天津自贸区京津冀协同新引擎
2016-03-14 来源:未知 浏览: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在第十二届国内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一句列入“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2015年,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两批制度清单共计175项内容相继实施,为国家试制度为地区谋发展创新出了诸多成果。下一步,天津自贸区将把这些成果推广至京津冀,并在机制体制改革上涉入“深水区”。
服务京津冀 天津自贸区推“1631”工程
“天津自贸区既是天津的自贸区,也是服务京津冀的自贸区。下一步应该让这些成果在京津冀的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复制。”在2016年的国内两会期间,国内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如是说。
天津自贸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三地共同对外开放的平台,从设立伊始它便被赋予了服务京津冀,助推三地协同的功能和任务。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丛屹认为:“无论是对内‘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对外‘一带一路’天津自贸区都是重要的支点,也起到了政策上的引领作用,让更多适合的资源在这里聚集。”
据了解,在北京和河北等地,已经举办了10余场天津自贸试验区宣讲活动,主动服务两地企业,并推出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实行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0.5天,每标准箱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20元,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口岸通关效率提升75%。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将重点实施“1631”工程,即:
建立“一个机制”,建议由国家商务部牵头,组织天津、北京、河北三省市,建立具体工作协商机制,开展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
实施“六个推动”,就是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及贸易方式创新、金融开放创新经验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复制推广,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开展对比试验、互补试验;
促进“三个一体化”,就是促进通关服务和口岸物流一体化、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
落实“一批项目”,就是梳理整理出一批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政府创新服务 体制机制将涉“深水区”
就在国内两会召开的前一天,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推出了“专家+管家”服务模式。“专家+管家”服务模式是中心商务片区打造的一种独特的政府服务体系,管家指的是自贸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提供全程跟踪、督办催办、监督管理的指路式服务。专家则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引进专业的企业服务供应商,在线上和线下为企业提供设立代办、代理记账、进出口权办理、年度审计报表、商标申请等各类专业服务。
这些都还只是天津自贸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政府服务创新的一个缩影。自天津自贸区设立以来,区内实施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三个片区全部建立了行政审批局,承接了241项市级审批权限,企业设立、贸易服务、资质资格等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自贸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建立了综合受理单一窗口,实行审批全流程便利化服务,审批效率提高了75%。
同时,天津自贸区实施了企业设立登记制度改革,在天津市“三证合一”基础上,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将涉税事项纳入联合审批,将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企业设立合并受理,实现了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建立了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了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实现了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市场监管,转变了政府监管方式。
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蒋光建说:“一年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成效显著。下一步制度创新的任务也将由易到难,改革将更多地啃硬骨头、涉深水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方面,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