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聚焦天津 融入大战略 开拓大格局
2016-06-16 来源:未知 浏览:
6月14日晚及15日,中央主要媒体继续在头版和重点新闻节目“调结构转方式·天津调研行”专栏中推出重头报道;同时,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和经济日报等新闻客户端在显著位置及时转载、推送。
人民日报15日刊发《天津 以创新热土成就人才乐土》;新华社14日播发通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印象》,并于15日在新华每日电讯7版显著位置刊发;光明日报15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融入大战略 开拓大格局——天津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之三》;经济日报15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万企转型,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15日播发《聚人才 发力源头创新》;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降成本 政府如何为企业“减负”》,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播发《天津创新职业技能培训 助推制造业升级》;中国日报15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天津依靠科技小巨人迈上新台阶》;中国新闻社14日播发通稿《天津“小巨人”登上世界大舞台》。
用“开放的眼界”打开新思路、开拓大格局,天津,正在路上。中央媒体报道说,“这是一座城的巨变,也是一个国家巨变的缩影。”
国家战略叠加让天津开拓大格局
在天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等五大国家战略叠加在此。
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向建设国内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迈进,天津两年多来错位发展、腾笼换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天津着眼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创新资源,服务河北发展。2015年,天津引进北京、河北企业850多个,京冀两地在津投资占全市利用内资42%,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300多亿元。
“历史走过百年,曾经,津门被迫开埠通商,如今,各国游客会集在五大道,天津港出发的船队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光明日报在文章中指出,这不仅是天津的自贸区,更是京津冀的自贸区。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京津冀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口岸通关效率提升75%。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让企业落户的成本更低、机会更多。如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节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运港,2015年上半年,在国内外贸出口仅增长0.9%的情况下,天津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外贸出口逆势增长29%。
人才成为转型升级“源代码”
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创新的决定因素。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天津坚持创新驱动,不仅重视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视人口素质结构的提升。大力引才、强化培训,让科技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这是天津经济转型升级的‘源代码’,也是由‘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转变的治本之策。”报道还列举了天津的先进经验:在国内率先实施引进人才“绿卡”制度、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首创了“职业培训包”模式、抓住“关键少数”组织企业家走出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天津厚植创新生态,加速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以及840多家国家和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源源不断地把新技术转化为新动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报道中这样描述。
记者引用采访到的天津市科委相关负责人所言,“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挖掘用好人才这一创新‘首先资源’潜力,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功能,为全市创新发展做贡献。”
融资成本贵和人力资本上升这“两座大山”,不断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天津的经验:一方面不让企业为钱袋子犯愁,另一方面在人力成本上为企业“减负”,天津通过政策杠杆撬动起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一起为企业成本做减法,让企业转型升级轻装上阵。“放宽水养大鱼”,从金融、工商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为企业降成本的有效支持政策,加快了天津由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也激发了天津创新创业的活力。
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而目前从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们,直接走入企业就面临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困扰。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报道了天津的做法:为了能让“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真正有实效,天津市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职业工种的不同,制定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以及检验培训效果的考核标准,天津市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120万技能人才,这将为天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企转型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经济升级版,突破原有障碍,转型是必然选择。位于武清区崔黄口镇的地毯产业园通过转型升级,华丽蜕变成为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经济日报在报道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并指出天津通过引导支持企业利用网络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等多种方式,推动实施万企转型升级。从2014年开始,天津开展万企转型升级行动,由政府引导,针对部分“散弱低粗污”的中小企业,“一企一策”实行转型升级。两年来,天津市累计有1.2万家企业成功转型,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两年下降15.38%。一大批中小企业脱胎换骨、华丽转身,成为支撑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万企转型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国日报选取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型案例,报道了天津培养科技“小巨人”一系列政策,增加了税收和就业岗位,也让创新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如中国新闻社的报道所言,“小巨人”释放出的巨大活力,不仅改变着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产业格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也让科技小巨人登上了世界大舞台。
当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有了明确的发展定位:国内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开放、民生领域,开始留下越来越鲜明的天津印象。